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千百年来,种田都是辛苦活儿。但在肥城,新农民们在日常“锄禾”时,传统的锄头、镰刀早已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农机、新形式。
大雪时节,站在自己合作社的麦田里,看着长势杰出的幼苗,肥城市安驾庄地龙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汪龙很是快乐。
“手机不仅能打电话,仍是我种田的新耕具。”说着汪龙就翻开手机上的“小眯眼”APP,只见他熟练地在手机上点按几下,屏幕上马上呈现出农田的即时现象。“有了这个得力助手,我能够每时每刻了解农田的状况,并及时作出决议计划。并且经过手机还能够远程操控灌溉设备和上肥设备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
汪龙觉得,凭借现代东西与技能,传统农耕正快速向现代农业和才智农业改变,“咱们这一代种田人,必定得跟上科技开展的脚步才行。”
在肥城市新城大街丰通农机合作社的粮田里,这几天“80后”新农民荆水兵正忙着操作无人机对小麦进行植保作业。
据荆水兵介绍,这片麦田面积有20多亩,假如一个人手艺喷洒的线个多小时,可是用无人机进行植保只需要30分钟,时刻缩短了十余倍,既高效又快捷。
“我榜首架无人机是2012年置办的,其时是泰安市榜首架单旋翼无人机,那时候价格相当于一辆中档小汽车。”荆水兵回想道。
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当年,荆水兵不管家人对立,只身前往深圳,买回了泰安市榜首架农用无人机。2014年,他又出资380万元购买联合收割机、播种机、打药机、无人机等科技设备,一起大力推广“小麦宽幅精播”“水肥一体化”等技能,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出产力的进展。
“这两年,咱们合作社围绕着粮食出产全环节,依托合作社现有的高端大型农业机械装备,完成了粮食从耕种到收运烘加储销全出产环节的机械化,机械成了新劳力。”荆水兵说。
本年气温偏高,不少地方小麦呈现旺长现象,但肥城荣祥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的地块,小麦长势却很正常。“这得益于咱们合作社及时推出的各种应对办法。”合作社负责人冀荣祥说。
冀荣祥2005年退伍,回到老家后,他看到当地大众种田形式仍然落后。和家人商议后,他又去当地的农机部分咨询,了解到有农机补助方针,终究他决议买农机开端创业。置办农机的榜首年,他就使用3台机械为乡民抢收了5000亩小麦,在旱季降临前让小麦颗粒归仓。
“跟着用户人数渐渐的变多,我服务的面积渐渐的变大,在2015年1月,我又建立了农机合作社。”冀荣祥说,“我也是边干边学习,边学习边进步。”
自合作社建立以来,服务内容已从开始的单纯农机服务,拓宽到现在的种子收购、肥料施用、病虫害防治等,现在还触及农产品的加工、出售,形成了完好的产业链闭环。
“每个环节咱们都能为社员和大众供给专业的力气,能够说种田咱们是专业的。”冀荣祥说。
在合作社带动下,当地的农业出产功率显着提高,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添加。现在,合作社已流通土地1000余亩,保管周边11个村庄的犁地合计4000余亩。据最新计算,2023年合作社收入达320万元,本年估计打破500万元。
经过一部手机,足不出户便能对万亩良田进行管控;粮食出产全环节完成机械化;经过新形式服务带动农民增收……锄头镰刀再“酷炫”,一天也只能种几亩地,而按按手机键,指挥机械下地,作业功率能抵几十乃至几百人。今日的肥城,还有不少像汪龙、荆水兵和冀荣祥相同的新农民,面临新农情、新形势、新产业,他们紧抓机会,向“新”而行,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开展的主力军。